冬天清晨起床特別需要勇氣,我拉開被子,打了一個哆嗦。
「啊,是風寒效應。」
「風寒效應」指的是流動的空氣(如風)瞬間將身體的熱量給帶走。在家裡,除了起床時離開被窩,剛洗完澡踏出熱烘烘的浴室時,那種皮膚表面熱氣瞬間被冷空氣奪走的感覺也是風寒效應。
場景來到山上,若沒有做好保暖或衣物不慎淋濕,在持續受風寒效應下,就有失溫的可能。
爬山的人一定都要知道的 333 原則:失溫時生命僅能維持 3 小時、缺水可維持 3 天、缺糧可維持 3 週。
所以發生危急狀況時,一定要先禦寒,再飲水,最後覓食。
因為失溫將會在短時間內致命,當人的體溫降到 35 度,全身的肌肉會為了產生熱能而大力顫抖,這時無法做好精細動作,口語表達也不太流暢(想像牙關抖到無法閉合、無法好好講話的感覺),若沒有進行處置,讓體溫繼續下降到 32 度時,這時肌肉不會抖了,也感覺不到冷,患者會開始慢慢失去意識。
短短三小時,就會成為另一樁山難。
所以在山上的保暖與防水打包一定要做好,在高海拔的行進中除了戴上毛帽或頭巾,衣服最內層要選擇透氣排汗的材質或羊毛衣(忌棉質,棉質一旦濕了就很難乾),以及能防風防雨的風雨衣。
休息時補充食物熱量、喝熱水、穿上化纖或羽絨外套也能保護身體不會快速冷卻。
最後,一套備用的、裝在防水袋裡的乾燥衣物,更是每趟登山必備的保命裝備。
若隊友不幸遇到第二級失溫狀況(進入到意識模糊、肌肉停止顫抖,此時體溫可能已降到 32 度),就要馬上進行失溫包覆的緊急處置:
1. 若身上的衣物已濕,趕緊換上乾燥衣物、加衣服。
2. 將兩個大黑色垃圾袋,上下都穿妥(下半身剪兩個洞、上半身剪三個洞讓四肢與頭部穿過,像穿衣服)。
3. 墊上睡墊、躺進睡袋,拉鏈與頭部的拉繩都拉妥
4. 裹上地布,隔絕空氣,並用扁帶 / 繩子在腿部、胸部拉緊綁妥,來減少空氣的流通
5. 對外求援,並持續觀察患者狀態是否好轉
最後,有兩個小觀念也得建立:
- 不使用明火取暖:因為此時因皮膚神經受損,可能會感受不到熱而燙傷,或是意外引燃衣物。
- 不喝酒取暖:喝酒會讓血管和毛孔擴張,反而加速身體熱量的流失。
以上為失溫包覆的處理方式,願我們登山路上,步步踏實、步步平安。
本文作者|登山嚮導 魯蓓蓓